快捷搜索:

“拉魂”柳琴戏几成绝唱,收入低,人才断层,听众群体只剩老年人

 

在山东省临沂市某一广场,传来了久违的戏曲声,几句纯正的拉魂腔声调,让爱听戏的戏迷们魂牵梦绕。拉起胡贤,敲起锣鼓,通俗易懂的文辞,摄人心扉的唱腔,让广场坐满了看戏的人群,一连十天的演出,让老百姓过足了戏瘾。

在后台,记者找到了正在忙碌的剧团团长潘成永。潘成永个头不高,有着37年戏龄的他,说起柳琴戏来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而命名。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它的声腔风格独特,以丰富多彩的花腔,别致的拖腔,区别于其他剧种。至今流传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广大地区,深受群众喜爱。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琴戏正慢慢“失宠”,电影、电视、手机、网络的迅速普及,以及多种娱乐样式的出现,柳琴戏观众逐渐减少,柳琴戏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现今听众群体以老年人为主。柳琴戏女生唱腔委婉华美、男生唱腔朴实浑厚,然而就是这么一门诞生于民间,兴起于乡间的戏曲艺术,却面临着诸多困境。记者带着疑惑问了团长潘成永这样一个问题,别人都在想着走出戏曲表演这个不景气的行业,你为什么还要成立剧团,做这没有前途的行业。提起此事,团长潘成永有着深深的无奈,他说,他从12岁就从事这个行业,戏曲表演已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不能看着很多具有国家二、三级资质的优秀演员荒废了一身的“本领”;不能看着柳琴戏在他们这一代失去传承,后继无人,所以他和几个朋友自筹资金,就成了这个拥有28个人的剧团。不求挣多少钱,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师爷,不遗余力地把柳琴戏发扬光大,使得后继有人,团长潘成永如是说。在这28个人中,年龄最小的人28岁,最大的已是70多岁的高龄,人才断层严重。为此,潘成永已着手向当地的艺术院校寻找能吃苦,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以尽快地培养新人,弥补日益严重的人才断层。他这个28人剧团能唱出的传统剧目有100多部,如果不能尽快的找到继承人,一些老的传统剧目就要真的消失了。

由于剧团刚刚成立,“百业待兴”,条件简陋,演员没有专门的化妆室和化妆台,往往就地一站,对着小镜子就化起妆来,连男演员住宿的地方都是几十个人搭地铺睡在地上,艰苦之级。虽然如此,但演员们毫无怨言,尽心尽力的演好每一场戏,做好一个柳琴戏演员的“本份”。

台上演的精彩,台下听的入迷。一位66的刘姓老人告诉记者说:“多少年没有看到纯粹的柳琴戏演出了,没有听到纯正的拉魂腔声调了,今天总算过足了瘾。以前,只要听说那地方有唱柳琴戏的,走十几里路也去听,听了柳琴戏后,感觉浑身精神,就像大夏天吃上一口冰冻西瓜一样痛快!”

潘成永对于今后剧团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要逐步的摆脱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现象和演出场所、设备陈旧不堪问题,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充分发挥声光电等舞台效果,创新演出形式和剧目,充分发挥柳琴戏艺术的风格和特点,让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寻找适合年轻人口味的题材精细创作,扩大听众群体,使柳琴戏回归昔日辉煌,使之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艺术产品和艺术品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