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学习的本质》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有效陪伴孩子成长

 

在图书馆借《学习的本质:提升成绩的5大规律》这本书的时候,为了整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读的过程中发现,这本书更适合家长读。家里有个青春期的少年,边读边联系大宝的成长,很多理念我都很认同。整理一下,供朋友们参考。

不要嘲笑或否定孩子的人生目标,即使它很宏大不切实际

学习目标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发生改变。某个阶段目标的作用和价值,是让孩子能充满动力、积极地朝着目标前进,这个目标最终是否能实现并不重要。

有效的学习目标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具有可视化的情景感,能让孩子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功的体验。孩子的自信心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带着激情和梦想去设置一个让他自己心动的目标,即使不可能实现也要尊重孩子的人生目标,鼓励他奔着目标努力。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有点认真地说以后要当国家主席,当时我们还嘲笑过他的目标,说他不切实际,告诉他想点实际一点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当时我做得不对。我应该抓住时机,找几本国家主席的传记、历史书之类的跟他一起读,培养他的阅读兴趣,或者讲给他听,让他多了解一些历史。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错误行为会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1)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替代,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的过度保护会制约孩子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使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比如不爱动脑思考,做题时不动笔,作业拖拉,在家提不起学习兴趣等等,行为上的懒惰,直接导致思维上的懒惰。

(2)家长的消极评价会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

在孩子失败时,家长批评指责,会让孩子更想去逃避责任。

很多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暂时的成绩和学习表现,由于在孩子身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所以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非常焦虑,甚至否定、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孩子。

有些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同学嘲笑的时候,特别渴望家长能安慰和理解他们。然而,很多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还是会对孩子进行否定和批评。孩子常常处于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焦虑、消极情绪的状态下。而消极情绪不利于大脑吸收知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提到的一条为人处世的基本技巧: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做错事只会责怪别人,而绝不会责备自己”这是人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所以当孩子犯错,批评孩子的时候,不会起到任何修正行为的效果。

(3)家长的错误评价和引导,给孩子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早期学习中,被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很多成年人(老师和家长)不了解学习过程中内隐的思维表现,只从学习的表象上去评价,比如书写得多少、字迹是否工整、写了多长时间等。这些早期被强化过的孩子,总会不自觉地关注学习的数量,通过反复抄写去尝试掌握所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反复抄写是很难记住知识的。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要牢牢记住知识,需要反复回想、测试,与旧知相联系才可以。

(4)家长为孩子布置了过多的学习任务

家长在布置学习任务时,缺乏对孩子学习任务量和难易程度的认识,错误安排会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很痛苦。孩子为了缓解痛苦,自然会边玩边学,写作业磨蹭拖拉。

(5)家长疏于陪伴,孩子常常遇到学习障碍,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早期学习阶段缺少陪伴和引导,会感觉学习很枯燥,也会因为遇到学习障碍而心烦。这样的孩子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作业过程中,喜欢边看电视或听音乐边写作业,这样会在心理上觉得有人陪伴。这种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并无益处,会使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

我家孩子小学的时候就喜欢边听音乐边写作业,他曾经告诉我,没有声音写作业太无聊,写不进去。从他上学以来,我就没认真陪他写过作业,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想让他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做得不对,孩子在小学阶段,还是需要家长陪伴学习的。学习是枯燥的,有家长帮助、引导和关注,孩子容易克服学习障碍。陪伴的过程要讲究技巧,调整好心态,这对我们还是挺有挑战的。

(6)过度依赖辅导班,孩子在家提不起学习兴趣

经常上辅导班,提前学习的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认为不提前学就会跟不上。上辅导班学习,加大了学习任务量,孩子还会感觉学习特别累。

习惯上辅导班的孩子,在家学习也可能会因为没有同伴而感觉无聊;认为没有老师推动,自己无法启动学习。

家长普遍担心孩子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进了辅导班,就会认真学习,自己不必再费心安排孩子的生活,也有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参加辅导的孩子觉得自己去上辅导课就意味着已经努力学习了,成绩不理想,也不会太自责。这样的孩子有可能在家提不起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孩子面对的每一个冲突,引导孩子正确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孩子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7)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把孩子的学习问题归因到主观不努力

家长通常的做法是一味逼迫孩子学习。但是,孩子往往成绩会越来越差。实际上,任何人在被逼迫的情况下都很难有所突破。不要怀疑孩子的上进心,每个人内心都有成为重要人物的渴望,都想让自己变得优秀。分析一下孩子是因为情绪、思维方式还是知识结构,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调整。无论是情绪和思维,还是所学的知识,只有将其转化到行为层面,不断强化,才能获得改变和成长。

学习的本质 ¥29.9 购买

元认知五维高效学习法

这本书中所说提升成绩的5大规律就是作者提出的“元认知五维高效学习法”,通过培养行为习惯、调整情绪状态、构建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完善自我管理系统,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1.培养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是学习系统得以运转的基础,如果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都比较完善,也很难获得优异成绩。解题时不动笔,基本只靠眼睛看,是非常不好的习惯。这样的学习习惯很容易导致做题马虎,降低解题效率。好习惯如规范记录课堂笔记、课本物品有序摆放、及时整理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小事往往会成为影响孩子实现高效学习的制约因素。引导孩子意识到旁人良好日常习惯带来的好处,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培养好习惯。以别的孩子为样板批评自己的孩子,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不可取。

养成解题时随时做记录的习惯。当大脑接收大量信息而无法利用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处理时,记录笔记,可以让大脑放松下来,有助于思考。如果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离开课堂后,大脑中的知识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很多知识会随时间遗忘。再聪明的孩子进入高年级学习后,都会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遇到学习障碍。当信息量变大时,光靠大脑记忆容易错漏信息点。这样会影响处理复杂问题的解决速度。用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大脑中内隐的知识清晰地呈现在作业中,使知识再加工、系统化,思维条理化。

2. 调整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首要因素。情绪能影响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消极情绪会制约“顿悟思维”的实现。当某件事引发焦虑情绪时,孩子就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分心、学习低效、做题马虎等学习障碍。

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情绪平和,孩子才更有可能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才能有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在解决学习困惑时,要调整情绪、静心思考,不被情绪所制约,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为什么会厌学?

家长的不良情绪会诱发孩子的焦虑。家长的催促容易让孩子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缺乏安全感,诱发学习障碍,影响生活和学习。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重视学习,常常会说:“考试很难,你还不努力?再不努力这次考试要不及格了……”这些话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情绪,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磨灭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家长在辅导孩子时,将自己深陷其中,不仅没有给孩子带来心力支撑,还制造了更多情绪干扰。

每个人在面对每天的各种问题时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当自身预期与现实发生的情况不一致时,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冲突。这份心理冲突导致一定程度的焦虑。孩子在无法实现对自己的期许时,自我评价会降低,讨厌自己。如果找不到调适方法,孩子会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周围环境。对周围人的各种评价很敏感,又会从自以为是的道德制高点对周围人的行为进行批判,以此来平衡自己假想出来的外人对自己的低评价。

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客观地预期未来,以减少焦虑情绪出现。

遇到问题时,家长应该客观引导孩子自己去尝试解决。这样孩子会逐渐形成对事物进行客观预期的习惯,不会盲目地听从旁人的意见和建议。拥有了客观预期的能力,孩子可以减少因心理落差而造成的负面情绪波动,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有助于学习。如果家长把问题描述的过于简单,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障碍,会因心理落差出现情绪波动,最后不得不放弃。如果把问题描述的过于复杂,孩子就会缺乏尝试的勇气。

(2)家长怎么做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能提高学习效率。家长要正确的认知情绪,学会给孩子传递积极情绪,帮助孩子学会将问题简单化,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学业问题。

《人性的弱点》中提到的一个为人处世的原则:“发自内心地赞赏别人”。这条也适用于亲子关系。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察觉到他人的感受,感知周围的人是否喜欢自己、是否对自己有敌意。孩子能清晰地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质疑和不屑、关爱和赞美,对孩子真心的赏识远胜于语言。

孩子出现偏科时,有很大原因是他对某学科的认知情绪束缚了自己的能力。这时,家长不应该立即给孩子贴标签,认为孩子缺乏学习某学科的能力,以免加重孩子对自身的负面认知情绪。家长的内心想法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可以帮助孩子获得积极情绪。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去尝试,从尝试中体验成功,才可以打破认知情绪制约。

家长的积极心态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家长帮助孩子的关键是:在孩子疲劳时,能够给予孩子心理空间,让孩子得到休息和放松;在孩子低效、闹情绪时,应该更多地接纳和信任孩子,给予支持,促使孩子获得一份力量;特别是在孩子百思不得其解时,要带着相信的力量,不断地支持并推动孩子去探索,在孩子出现犹豫和放弃的念头时,给予坚定的支持。

(3)终身热爱学习的方法

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是学生的主题。从学习上获得成功是学生大部分积极情绪的来源。当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好的成绩时,学生就会对自身充满信心。我们要培养孩子从学习本身获得快乐,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学习系统的良性发展。

家人平和友善,温和的情绪氛围,严谨的做事态度,探索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勇于探索新知识的特质都将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想让孩子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为孩子建立大脑刺激的兴奋点。不断指导孩子阅读教材,慢慢咀嚼知识,放慢学习节奏,真正从“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建构”的过程。反复阅读教材,能帮助大脑完成知识的吸收,保证知识在大脑中保持清晰、稳定的状态,自然能顺利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研究自身的思维过程,而不过度关注做题速度和做题量。孩子感受到的是学习变得简单和容易。孩子通过不断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突破塑造出积极的人格,从而实现终身热爱学习、终身成长。

解决问题中感受自我的成长。为了避免孩子受挫折而过度保护,是家庭教育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超前学习,提前安排孩子自学或辅导班学习超纲内容,大包大揽的行为会导致孩子完全丧失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信源于“做”,只有真正做到才能得到真正的自信。要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一宝贵财富留给孩子。大部分孩子太缺少自我思考、磨炼意志的机会了。唯一能提升自己的契机,就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那些自己做不到又凭借父母帮助获得成功的孩子,不但难有真正的自信,反而会变得爱慕虚荣。他们常常会在遇到困难时恐惧、焦虑并怨天尤人。

再听话的孩子,都有想要独立的天性。家长必须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多地让孩子锻炼,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必须独立解决问题时不至于陷入困境。

无论学习过程怎样,每个孩子都会在乎考试的结果,这是天性。考砸了一次考试,却让孩子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获得了成长。比起家长耳提面命的催促,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源于他自己在遇到问题后积极思考带来的变化。我们相信孩子,相信他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愿意等待他的自我觉醒。

每个人的成长一定来源于自身内部的改变,所有内部的改变必然要借助于冲突。家长应该放弃对孩子的替代和过度保护,让孩子能够学会自己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内在冲突。如此一来,孩子才可能真正独立成长。

3. 构建知识结构

(1)完整的知识结构包括三类知识

陈述性知识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也被称为狭义概念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本质是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用于支配人的行为,是回答“怎么办”的知识。

孩子学习陈述性知识时,家长(或老师)要引导孩子调动、激活大脑中能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再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不同形式的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就是专门用来调控、知道、解决个体内部的记忆、思维等活动怎么办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底层思维能力”,是一套可以解决一类问题的普适规律。这类知识的特点就是对自己内部的记忆、思维运行进行觉察、监督、指导和调整。通过监督和调整,可以让人避免犯错误或找到更好的思路。

(2)顿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思维遇到障碍而停滞,之后突然觉醒和理解问题且得到创新性认知的重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顿悟,也就是“啊哈”效应,脑海中灵光一闪的感受。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顿悟过程是大脑内建立新连接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伴随着全身能量的增加。
研究表明,在领悟闪现的一瞬间,大脑会发出强烈的伽马波。伽马波是唯一在大脑中所有部分都能发现的频率,而且观察发现,它往往在同时调用不同的大脑区域处理信息时出现。

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顿悟。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直接给讲出答案,要用恰当的语言去引导,推动孩子思考问题,形成自主思维,产生顿悟。这一过程就是引导孩子利用大脑中原有知识进行思考,而不是将成人自己的思维直接灌输给孩子。
孩子自我产生顿悟之后,不仅可以获得积极情绪,还能使元认知策略得到培养。顿悟思维的形成与知识结构的完善,能使孩子获得创新能力,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

(3)知识存储的形态越多越好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图尔文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增生、调整和重构。知识增生需要以情节记忆为基础,知识调整需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知识重构则需要以语义记忆为基础。

如果只关注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孩子很难将知识点形象化,在深度学习时会造成理解障碍。家长要注重引导孩子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在恰当的阶段给予恰当的知识,不要超前学习,否则这些知识很可能会制约孩子的成长。

(4)建构知识结构的方法

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题与题之间的共性关系,化繁为简,找出问题背后的共性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孩子阅读教材,分析待学内容,可以帮助孩子深入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点联系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画出知识结构图。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时,不要单靠死记硬背,应该通过掌握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站在高处,统领全局,构建出整体知识结构。

4. 完善思维方式

(1)学习的重点不是学科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能获得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当我们忘记了学校里的知识,留在大脑里的就是教育”,这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思维能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改进自己的思维习惯,同时培养出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积极人格。学习各类学科知识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过学习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是成长的重点。

(2)善于抓主要矛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孩子在处理复杂信息的过程中无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无法将复杂信息简单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容易产生焦虑。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然后结合主要矛盾不断地把复杂信息简单化。

(3)正确面对失败,家长应该多鼓励而不是斥责

孩子解决课业问题的过程就像婴儿学步的过程。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依靠自己的力量行走,既憧憬又害怕。只有在成年人的不断鼓励下,获得了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他们才有勇气向前迈出第一步,在摔倒后爬起来继续行走。孩子解题也是如此,当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家长给予他们的应该是鼓励,而不是斥责。告诉孩子,只要往前走就有收获,就算暂时不能收获正确答案,也会在探索过程中提升自己。在这种积极正面的引导下,孩子才可以在对问题的探索中提升自己。如果在运用知识解题过程中,孩子能不断地自我觉察和反思,实现自我调节、自我突破、自我完善,他的思维系统就会随之而不断地得到发展。

(4)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以实现自我探索和自我调节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在面临新问题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各种辅导培训压缩了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各校名师会控制孩子的整个学习系统,如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在缺乏独立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下,孩子无法实现自我探索和自我调节。无论怎样的名师,他们能做的只是替孩子总结出解题策略和方法。如果孩子没养成一个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光靠死记硬背解题套路,很难获得优秀的成绩。

(5)引导、推动孩子积极思考,学会探索知识间的联系

孩子需要有在困难面前坚持探索的勇气,整合加工知识、寻找信息间逻辑的能力。整个解题过程是一个系统思考的过程,一个能力交融的过程。积极引导孩子,推动孩子思考,让孩子学会探索知识间的联系,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出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鼓励孩子在做题时和生活中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面临选择时,只要能够勇敢地面对,不管成功与否,都会有所收获。

(6)培养思维能力时常见的问题

过度关注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
家长过度强硬的控制,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家长对孩子强硬的控制,会诱发孩子的焦虑情绪,造成孩子很难进行逻辑思考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只要解决问题时缺乏系统逻辑思考,都容易受情绪干扰。因此,当发现孩子思考问题时容易受情绪干扰,家长应慢慢引导孩子放下对结果的担忧,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信息与信息间的内在联系上,以此促进孩子形成逻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家长过度替代和保护。家长对孩子替代过度也是妨碍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被家长替代、安排、智慧的孩子,因为很少有独立实践的机会,所以严重缺乏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经验都没有掌握,难以自我形成有效的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都要通过实践来获得。只有不断尝试、重复解决问题,孩子才能不断对内调整、对外实施策略。这个过程也是不断进行自我沟通、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多多独立解决问题,尽管孩子处理事情时没有大人处理得完美,但是他们能从这些不完美中锻炼、发展思维能力。当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时,孩子必然能够有长足的进步和成长。

5.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为什么要完善自我管理系统?

善于自我管理的人目标清晰,认真制定计划,勇于面对失败。不会把矛盾盲目指向自我,进行自我否定,也不会把矛盾指向他人,抱怨境遇不佳,他们拥有更多积极的情绪,即使失败,也很少被消极情绪所控制,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会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完善自我,实现成长。

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更自信。一个人若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事,即使依赖他人获得了成功,内心仍旧不会认可自己。他们更害怕失败,内心反而会自卑。那些总是独立解决问题,独立面对生活中困难的孩子,即使没有获得较多的鲜花、掌声或光环,他们仍然会从内心深处散发出一种自信。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善于管理自己。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容易受自身局限的约束,不善于自我反思成长。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断接受父母的安排与指挥,就会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这样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很少能对问题和自身的局限性进行反思,更多是把自身的问题归因于外界。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缺乏沟通能力。不仅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也严重缺乏自我沟通的能力。缺乏自我管理的孩子做完一件事,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孩子暴露出自我管理能力不佳时多数已处于高中阶段。如果家长放下担忧,鼓励孩子多多尝试,相信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是可以得到恢复和提高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能做到宏观把握、微观不介入,孩子就会学会自己承担自己行为的结果,才能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2)家长如何做,才能引导孩子完善自我管理系统?

习惯反思。鼓励孩子规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每天引导孩子反思自己做的事,让孩子养成反思的习惯。家长要坦然面对孩子的失败,不过多评价孩子的成败,鼓励他勇于承担结果,鼓励他经常想一想今天做得怎么样。这样也可以减少孩子在犯错时无谓的心理负担,会让他更乐于自我反省。只要孩子具有反思的意识,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在发展的好趋势。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反思就能获得成长。遇到问题,鼓励孩子想办法去试一试,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跳出细节,纵览全局。家长首先要跳出情绪对自己的制约,用平静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跳出细节,从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

终身成长,终身完善。成长是一生的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问题中发现成长的契机,不断地认识自我,带着终身成长,终身完善的思想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小时候,我们会付出所有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成年后,我们发现有时必须放下对目标的过度执着。小时候,我们要舍弃玩耍的时间去学习;成年后,我们则要平衡娱乐和工作的时间。小时候,我们认为坚持一种优秀的品质;成年后,我们发现有时还要学会适度的妥协。社会不断改变,每个人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过往所有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

(3)自我管理的终极意义

矛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自我与外界和谐相处的模式,遇到冲突在所难免。这些冲突恰恰是促进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契机。
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规划。他们目标明确,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他们不会被身边的物质刺激所诱惑,不随波逐流,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方向。就算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他们也会笃定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孩子的成长完全是一个独立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孩子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没有外界过度的管理和控制,当然也就没有过度的鼓励和赞赏。孩子完全是在一个安全、平和、稳定的环境中,不需要防御外界,也不需要面对自责,只需要在矛盾出现时进行反思和探索。如此一来,他必然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这就是自我管理的价值所在。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就像一颗根系发达的树。家长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它扎根土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