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从梶井基次郎的《柠檬》看消费者的空间

 

文|木乔

编辑|南破

前言

关于《柠檬》这部小说的分析,大部分都是从一开始那句“难以言喻的惆怅”开始的。

它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肺炎、精神虚弱、焦躁不安等身心俱疲的状态上,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我”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所寻找到的东西。

京都寺町街和新京极街,在大正时代,有着与东京银座、浅草街一样的功能,既是购物,也是休闲。

在历史的脉络中,这些空间被重新构造,并映照出现代的形态。《柠檬》这本书就把这一点用在了一个“梭子般的躯壳上”。

小林秀雄在《文学时评》中提出《柠檬》是对“现代知识精英堕落”的描述,而梶井基次郎却在这篇文章里正面面对并再次检讨“近代”。

所以,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柠檬》中空白的构造和含义,并对“我”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转变进行探索。

一、梶井基次郎和结核病

梶井基次郎一九零一年出生在日本大坂,一九三二年三月二十四日逝世,在这三十多年里,他的著作有二十多部,在战争结束之后,他和中岛敦和太宰治被称为日本的“三神器”。

他的小说将感性和感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以简约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叙述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梶井小说,并使其成为日本文学界不可或缺的一员。

1925年,佐井跟友合办了一本《青空》,将《柠檬》这本《瀬山の话》选了出来,以个人名义刊登在了第一期,这是一本记载了他在京都悲伤情绪的日记本。在他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中,结核病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自从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因工作条件艰苦,导致了结核病病人的增加,一九一八年,结核病在日本已高居首位,造成了严重的死亡率。

日本有许多有名的文学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比如夏目漱石,正冈子规,森鸥外,石川啄木等等。而梶井一生中,几乎有一半时间是与肺病抗争的。

从小就住在大坂的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人死于肺病,17岁那年,他第一次得了这种病,之后病情越来越严重。

因为没有专门为肺结核患者设立的康复中心,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贫穷和苦难中死亡,在这种条件下,他们被社会隔离开来,从而产生了一种与社会对立的意识。

早期的小说里,随着身体状况的不断加重,我们可以看出主角在与疾病的抗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悲哀的情绪,其中就有“柠檬”这个人物。

在中后期,关于疾病的描述渐渐减少,只有在《冬天》一书中才出现了吐血的场面,此时的高井早已经开始放弃自我,开始寻求一种心灵安宁的状态,而选择了对生活的回避。

在他的晚期,他逐渐面对了自己的病情,面对了自己的病情,在资本主义思想的作用下,他对自己身体之外的东西进行了反思,比如与别人的沟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那个时代那些患有结核病的病人们凄凉的生活状态的描述,比如《悠闲的患者》。

二、从《柠檬》看消费者的角度

1.对梶井基次郎审美情结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梶井基次郎的审美自觉作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再对《柠檬》的颜色空间进行剖析。以往对《柠檬》的先验知识,多数是从颜色的空间视角进行的。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颜色对比,二是明暗对照。

其中,明暗对照来自于生活中,而颜色对照则来自于美的意识,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出了一个梦幻与真实并存的色彩空间。

而对《柠檬》进行颜色空间的探讨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念,则对其进行消费空间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梶井所在的那一届的学子,由于受到西方美术的熏陶,对于西方现代美术,特别是绘画的兴趣更浓。

中谷孝雄曾经说过,他最爱的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每一次拿出一本,他都会认真地阅读,但从来没有买过,因为无论是京都还是大坂,他都去过那里。

尽管梶井对美术和画画都很感兴趣,但觉得从头再学也晚了,所以暂时打消了这个想法。这种对画画的爱好也对他的文艺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件艺术品既有外在的,又有内部的,一个作家在其创造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就会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而美是从真实的感觉中得到的,是从内在的追求中得到的。

他最喜爱的艺术家就是保罗·塞尚,他的笔名就是这个日语的翻译,叫做“邙山”。

他属于法国后印象派,他认为客观事物的写实要少用线条和明暗,多用颜色的反差来表达。

在创造上,一向提倡以圆柱,锥形,球形来表达大自然。运用颜色的块状来表达物体的立体感与纵深感,运用颜色在形状上的冷与热的变幻,以几何要素来构建意象。

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它对于颜色和明暗有着史无前例的深刻剖析,它打破了以前的视觉透视,将空间的结构从混合颜色的印象中剥离出来。

使得单纯的艺术在画坛上得以正规存在,这一点在过去没有一个画派能够实现,它带有一种与现代的抗争的意识。这种对美术、对画的理解,形成了小野子对“美”的独特自觉。

在《柠檬》一书中,作者特别注意了颜色的对比性和三维的空间。并且,与身边的客观物体相比,他更注重对个体的精神和心理上细微的改变进行描述,他对美的价值判断注重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的综合影响。

2.1 “丸善”的无处可逃

《柠檬》是在大正时代所著,在大正时代,京都的寺町大街和新京极大街,就像是东京的银座和浅草一样,是一种都市功能。

是一个消费与休闲的场所。《柠檬》的主题是两个地方,一个是丸善的书店,一个是寺町大街,首先是丸山。

京都的“丸善”书店还在,不过这是第三代,开了两次之后,它就关门了。而《柠檬》的主角,就是第一代丸善。

初代丸善行在民国四十年七月在三条麸屋街的西入口开设了一家小餐馆。他们的生意很好,主要是出售各种英国产的书籍、文具和T恤。

丸善和其他普通的书商不一样,丸善从一开始就把日本的兴盛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在自己的工作中支持福泽谕吉的各项行动。

可以说,到了那个时候,只要是涉及到文明和进步的事情,都离不开丸山的参与。所以,丸山在当时可以说是西欧文化,资本主义,文明的标志

在剖析丸山所处的这个时空中,主角“我”对于丸山所持的心态变化,是本文剖析的一个关键的切入点。以前,丸山是“我”最爱的人,但现在,“我”对丸山的感情很深,也很低落。到底是什么让“我”改变了对丸山的看法?

书中主角“我”,京都三中的一名高中生,而在“我”看来,“丸山”可谓是“我”得天独厚之地。

昂贵的美术图书、古代和现代的观念和文化的原作等进口图书,把一小部分人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可以鉴赏美丽的美术作品。

但作为一个已经堕落的“我”,丸山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压抑,一种坐立不安的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患上了肺病,即使欠下了一屁股债,“我”也会继续寻找美丽,不过,他并不是从仁慈那里得到了什么,他只是从那条破败的街道上,看到了一种令人心碎的美丽。在此基础上,论文将从消费空间的视角,探讨“我”对丸山的上述态度为何会有如此变化。

所谓“消费空间”,就是把物品当作一种象征,使其具有区别于其自身使用价值的特性。人也在这个时空里起着作用。

文章写道,“我仍然需要一些奢华的物品来抚慰自己见到金钱就会怦然心动的心灵。”所以“我”花了一个多钟头,在那里逛了一圈,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支好的铅笔。

也就是说,当“我”注视着那些亮晶晶的东西时,“我”用这种“奢华地”花钱抑制了自己的渴望。

但现在,“我”明白了,“我”在丸山所感受到的,不是那种我想要的优雅,也不是那种高贵,只是一种贵重物品的美丽,一种将财富和财富结合在一起的美丽。

“我”盯着的,并不是一件艺术品,只是一件雕刻在瓶子上的艺术品。这就是说,作为“我”的于丸善所享有的美丽,仅仅是一种由商业体系所创造的普通美丽。用复制品和金钱换来的美丽,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

从象征的角度来看,消费空间内的物品与其所处的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共谋关系。而且,与其亲自去买东西,还不如通过“看”来增加物品的价值。

所以,在这个交易体系里,仅仅是商家把美丽与艺术拷贝到货物上,以完成货物的交易。

被物品所吸引目光的人,也被纳入到了这种空间中,从主观上讲,他们并非是自我约束地生存于这个世界,而是以一种人与物的互补关系,成为形成消费空间的一个因素。

但这种魔法的背后,却是一片死寂。丸善之“我”是以消耗的主要对象的身份而生存的。各种物品,一排排的买家,一张张交易的台子,似乎都化作了一个个鬼,在向“我”讨要钱。

2.2普遍存在的消费者领域

在《柠檬》中,除丸山之外,还存在着其它可供选择的市场。

“我”在街上游荡的时候,最爱沿着里街散步。与陌生的外街相比,里街更多的是属于人类的气息。这位作家说的外街正是寺町大街,“我”就是从这家水果商店里买了一瓶柠檬。

寺町大街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太平年间,经过了几次翻修,从民国年间,就有了很多时尚的店铺,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标志,例如西式糕点铺、摄影棚等,最初就是在寺町开出来的。

正如之前所说,在一个消费空间中,不能保证一个人的主动性和认一性,这是由于在这个消费空间中,他的身体已经变成了一个消费结构的器官。

所以,“我”的肉体会自然而然地拒绝主宰外巷的价值观。而当“我”行走在巷子中时,却有一种真实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人。

不过,“我”买的柠檬,显然是从外街运来的,而且,在日本,柠檬和香蕉,都是从国外运来的,算是高档水果。

像“我”这么穷的人,能有一个就已经很不错了。“我”并没有把它当作食物,也没有把它当作任何有营养的东西来使用,但“我”却从它身上感觉到了一种超越一切的美丽,这种美丽正是我所寻求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柠檬”与“药丸”的产品是一样的。这也说明“我”并不是一直都在逃避这个所谓的业务体系。

试图将“柠檬”从食品中剥离出来,并给予其新的“美”的意义,以一种新的意义来塑造一个对“物质交换”的概念,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美”是一种以“商业体系”来实现的,这种以“物质”为基础的联系在一起,让“物质”的“我”变得不安起来。

然而,这种做法并未削弱这种审美的超越性,反而将这种审美的超越性以其原有的形式融入到了商品体系之中。

只有这种美丽的超凡脱俗,才能形成这种美丽,无论我们如何重视这种美丽,我们都不可能摆脱这种美丽,更不可能摧毁这种美丽。

所以,《柠檬》中“我”所寻求的虚幻,正是“我”所表现出的一种不满足,因为他认为,“美丽”的价值并不能与之相匹配,因为它是由一个商业系统来供给它的。

结语

《柠檬》是梶井的第一部小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创作特点。而在《柠檬》之后,梶井的工作变得更加阴暗。

日本现代化进程加快,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人为贫困与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梶井会对《资本论》产生兴趣,也是梶井最终写出了《悠闲的患者》。

可以说,在他的写作历程中,他的写作首先是对“商品化”和“大众化”这两个问题的直接回应。

《柠檬》既是对这种体制的一次反叛,又是对现代日本的一次反叛。

参考文献:

1.梶井基次郎小说中的“死”与“色”

2.试论《柠檬》中梶井基次郎的颜色

3.梶井基次郎的《柠檬》中的反差与探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