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博物馆里过大年②|西汉的火锅、餐具、酒杯、装饰物……你见过吗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过年离不开聚餐,人们可能会喝酒、吃火锅;还会穿新衣、戴首饰,把自己收拾一番,那么西汉时的酒杯、火锅、饰物……你见过吗?今天记者带大家“云赏”淮安盱眙的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看看西汉一名诸侯王的衣食住行。上千件珍贵精美的文物展示了西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从中可见西汉时的生活起居情景。

小火锅、陶灶,可以涮肉、蒸食物

刘非是汉景帝的第五个儿子,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汉景帝将原来吴王刘濞的封地吴国赐给了刘非,设置江都国,仍以吴国旧的治所广陵(今扬州)为都,封刘非为江都王。

汉武帝继位后,为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专门派奉行“大一统”思想的董仲舒到江都国担任国相,去帮刘非治理属地,规范他的行为。刘非最终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放弃了自己与中央抗衡的图谋。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十二月病故,魂归大云山,终年42岁,成为西汉少数得以善终的诸侯王。

民以食为天,汉代宴饮风气盛行,宴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交活动,也有不少礼仪风尚,大云山汉王陵出土了大量食器、酒器。

染炉

一件长方形的染炉,由盘、炉和耳杯三部分组合而成,一般出土于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它的功能有几种说法,一是温酒,二是火锅,三是加热酱汁的濡肉工具。

据了解,汉代较常见的濡肉步骤:第一步把肉煮到可食用的程度,第二步放进调料调味,染杯中放入较烫的染汁,染炉中放入炭火加热,煮过的肉放在染杯中煎一下。看着这个精美的小火锅,我们的眼前仿佛呈现了古人使用小火锅涮肉的一幕。

陶灶

陶灶一般是用黏土垒成,汉代的灶跟现代很不一样,而陶灶作为一种随葬的冥器,主要在两汉时候才有。

这里陈列的汉代陶灶长29.41厘米。整体为灰褐色胎,胎质较硬,灶没有上釉,釜、罐、甑内壁施绿釉,釉层稀薄,多已脱落,没有纹饰。

灶的造型像一艘船,下面的灶膛是长方形,火口圆圆的,有一个短短的烟囱,中间大圆形火口上放着当时日常使用的一个釜(fǔ),相当于现在的锅,釜上再放一个甑(zèng,下面带气孔可以蒸食物的炊具锅)。它是墓主人饮食生活的一个直观形象的呈现。

汉盘口鼎

馆中展示了一批陶制饮食器,种类有釜、鼎、甑、钫、锺、甭、壶、杯、勺等。饮食器物的细分,说明它们的功能多样。

例如,釉陶鼎和釉陶甗(yǎn)均为炊具,鼎直接可煮。甗的结构更复杂,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釜,可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甑底部本身是网眼的,类似于笼屉,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蒸食物。如此繁多的生活器具,无不展现着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奢华的生活。

看完了炊具,我们再来看看身为顶级贵族的刘非所使用的饮酒器具。

中国古代的酒器产生于六七千年前,一套完整的酒具有贮酒器、温酒器、盛酒器、取酒器、饮器等,在汉代时基本定型,沿传至后代。在大云山汉王陵出土的文物中,酒具已经非常细分,有盛酒、温酒用的蟠虺(huǐ)、纹铜钫、铜鋞(xíng)、喝酒用的玉石耳杯等,勾勒出江都王刘非日常饮酒生活的奢华。

汉代铜鋞。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云山汉王陵出土了一件迄今最大的汉代铜鋞,器身口径94毫米、带盖通高1200毫米。铜鋞主要是用来盛酒、温酒。铜鋞小体量带提梁,是为了便于提拿移动,小口径深筒,则是有利于保温,三足将器底悬空,也可能是保温的考虑,这与我们现在仍使用的送饭保温筒类似。

饰物匠心独特多姿多彩,异常精美

博物馆还展示了多件带钩,带钩又称“犀比”,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类似于今人使用的皮带扣,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

王带钩

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新式工艺,显得斑驳陆离,多姿多彩。西汉是古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时期,玉带钩的钩面开始出现了浅浮雕蟠螭、凤鸟等纹饰。

玉带钩

此玉带钩,玉料温润、制作精细,仔细观察一下,玉料呈半透明色并伴有淡淡的红色,犹如天边的晚霞。钩首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常见的兽首形,钩尾牛首形,牛首雕刻十分传神,是牛首却似有人的表情。此次共发现9件玉带钩,其中一件是水晶带钩,这个材料在西汉是极其少见的。

从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玉带钩,体现了当时玉带钩制作的高级水平。与玉带钩同时出土的还有十件错金铁削刀,原先一起放置在一件方形彩绘漆奁(lián)盒中。这是为何呢?据专家推测,玉带钩可能是和削刀一起用的。西汉时候,没有纸张,江都王都是在竹简上写字。写错字怎么办?江都王把玉带钩别在腰间,下面垂挂着削刀。

雁型金带钩

这是一件妃嫔墓出土的雁型金带钩,形状非常别致,长喙大雁,蓦然回首,双翅合敛,精美异常。钩扣就像一块圆饼,和钩体套一起,可以自由转动。

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古人已知雁是一种极富感情的鸟类,它们不仅每年回到自己的故乡,更会与伴侣厮守终身。当时士人无论是婚礼或是拜访,均以雁做珍贵的礼品。所以汉人取用鸿雁形水禽做成的带钩纹样佩服腰间,便是取其灵气与传颂的美誉,以展示士人品德中难能可贵的忠贞与坚守。

汉代俳优,相当于现代的杂耍艺人

鎏金银铜俑镇

过年,娱乐也是重要一部分,古代的艺人是什么模样呢?

展柜中有不少鎏金工艺金饰件,这件鎏金银铜俑镇虽然不大,却奢华精美,专家不禁啧啧赞叹,称为“稀世宝物”。

据《广雅》记载“镇,重也”,简单地说就是压席子的东西。汉代古人不坐椅子,而是“跪坐”,为了让衣服保持干净,地面上还会铺一层席子;但席子较轻,如果在室外聚会,一阵风便能掀起席子,这种情况对于这些王侯贵族来说是颇为尴尬的,因此就出现了“镇”这种东西,一般都是一组4件,用以压住席子的四角。

这两件俳优铜佣镇,均为汉代俳优形象。俳优,相当于现代的杂耍艺人,会跳舞、说唱等技艺。西汉俳优身份较低,一般由侏儒或者身体有缺陷的男性从事这个职业,通常上身赤裸,面目丑陋,表情夸张,来取悦众人。同样的俳优俑铜镇,也曾出土于河北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墓中,由此可以推测该器物可能为皇帝赏赐给诸侯王的。有一种推测:它们也很可能是刘非军阵中镇压营帐四个边角的实用物品。说唱俑铜镇的出土,说明江都王陵出土文物的实用性和生活化特征。这种随葬品的出现,寓意这些生前服侍刘非的奴仆死后依然供其役使,这个奴仆又是一个说唱俑,表明其是江都王庭的宫廷乐师,真实再现了江都王刘非生前的宫廷生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冯圆芳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