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高温持续、雨季迟来,京郊中华蜂面临食物困境

 

7月每天晚上10点多,56岁的重庆蜂农李廷模总在海拔1200米的山上守着他的200多群蜂,今年雨水足,蜜源植物长势不错,蜂群也壮。不像去年夏天,重庆超过20天高温干旱,大片五倍子树、野花枯死,蜜蜂没有食物,他蜂场的蜂蜜产量下降逾90%。

不同于重庆蜂农的丰收,今年北京地区遭遇高温干旱,在拥有上万群中华蜂的冯家峪镇,6月连续多日逼近40℃的气温使山上植被未开花即败,蜜蜂赖以生存的荆条花几乎停止沁蜜,不断有蜂王停止产卵、逃离蜂箱,老蜂农看着一只只蜂箱子空了,只能用积蓄买白糖补充饲喂,维系蜂群延续。

人们更多从极端天气中感受到全球气候的变化,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变化对这些微小生物的影响。数据显示,全世界80%的有花植物依靠昆虫授粉,蜜蜂能否摆脱食物困境,影响着人类农食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7月19日,冯家峪镇西口外村的崖壁蜂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雨季迟来,蜂箱空了

“这雨,早20天下就好了。”7月18日,北京密云冯家峪镇的200多户蜂农望着天上的小雨,发出感慨。这个距离北京主城区120公里的深山小镇,位于北京最大水库的北侧,林木生态覆盖率达89.1%。2021年,全镇中华蜂群有1万余群,该镇挂牌成为北京首个“中华蜜蜂小镇”。

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下旬的荆条花,是冯家峪镇蜜蜂的大宗蜜源。蓝色、紫色的荆条花开满山坡,成群蜜蜂便在花间采蜜。在数十天的荆条花流蜜期内,蜜蜂足以采够用于种群繁衍、储备过冬的食物。但今年6月,北京地区有效降水持续偏少,叠加持续性高温,大面积荆条花蔫了。

7月中旬,北京下了几场小雨,山坡植被有返绿迹象,一些荆条开出了淡紫色的花。花还有蜜吗?7月19日中午,在冯家峪镇西口外村,记者见到有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荆条花沁蜜量。据工作人员邢先生介绍,正常情况下,一朵花能产蜜0.2微升左右,五到十朵花能产蜜1微升;但现在,20朵花的产蜜量加起来也凑不到1微升。

邢先生用来取样的器具是定量点样毛细管,粗细如一根家用钢针,可以将花蕊里的蜜吸取上来。采样员一般以五到十朵花为一个单位,因为正常情况下,这些花的蜜量足以达到1微升。但在7月19日这一天,他们随机取了上百回样,发现今年荆条花的泌蜜量少得可怜,很多时候,十朵花的泌蜜量连0.5微升都没有。6月下旬,他们曾来冯家峪镇调查过一次,那会儿山上几乎见不到荆条花。

花蔫了,蜜蜂没蜜可采,只能吃蜂群里的存蜜。如果后期不补充饲喂,蜂群内部储备的食物出现匮乏后,唯一能繁衍后代的蜂王,腹部会出现收缩从而停产,或者带着蜜蜂成群出逃。一旦蜂王绝产,该蜂群就将消亡。在冯家峪镇大东沟村,有蜂农家的十多个蜂箱已经空了。

冯家峪镇的蜂农大部分是北京蜜芝耘养蜂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该合作社负责人是今年50岁的赵一姐。7月19日中午,在西口外村,她指着灰绿相间的山坡说,“那些灰颜色的植被是蔫掉的,昨天下雨了,一些植物变绿了些,可植物的花期、流蜜期已经过去了。”

“要是6月能有一场雨就好了。”赵一姐最近每次见到蜂农,双方总是互相这么念叨。他们辛苦养了一年的蜜蜂,没有等来荆条花的流蜜期,只能靠人工用白糖和花粉补充饲喂。据粗略估算,每群蜜蜂所需的白糖和花粉会花费几百元钱,而对于动辄养上百群蜂的蜂农来说,上万元的总成本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蜂群消退后,生态系统将失衡

一只蜜蜂将花蜜吸入蜜胃,振动的翅膀将花朵摇晃,随后飞向另一朵花。这个不经意的动作,是蜜蜂传粉、授粉的过程,也是花朵变成果实的条件。去年夏天,重庆李廷模的蜂场里见不到成群飞舞的蜜蜂,它们躲在蜂箱里避暑,或者趴在水面枯枝上采水。

今年夏天,京郊多个蜂场遇到了类似情况。在冯家峪镇大东沟村村民郭亚军家的蜂场,200多个蜂箱放在山坡阴凉处,但只有零星的蜜蜂在空中飞着,未能见到成群的蜜蜂采蜜。郭亚军今年60岁,她养蜂8年,第一次见到蜜蜂采不到蜜。为此,她经常暗自掉眼泪,“去年这个时候,蜂场的蜜蜂像瀑布一样,腿上都沾满黄色花粉,而现在,蜜蜂大多躲在箱子里,腿上什么也没有。”

7月19日,冯家峪镇大东沟村,蜂农郭亚军检查蜂脾。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国家蜂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罗文华告诉记者,蜜蜂群势减弱,势必会使蜜蜂授粉能力变弱,进而导致虫媒花的农作物授粉需求得不到满足。资料显示,全世界80%的有花植物依靠昆虫授粉,而其中85%依靠蜜蜂授粉,蜜蜂授粉的有花植物约有17万种。

另外,冯家峪镇蜂农养殖的全是中华蜂,这是中国本土蜂种。19世纪末,以意大利蜂为主的西方蜜蜂传入我国,因其经济效益较高,很快取代了中华蜂的主导地位。据统计,目前我国饲养的蜜蜂70%为意大利蜂,30%为中华蜂。

罗文华介绍,西方蜜蜂与中华蜂都起着平衡生态系统的作用,但二者也有不同。一般来说,中华蜂可采集零星蜜源,生产百花蜜,而西方蜜蜂偏向采集单一品种的大面积花蜜。某一种花集中开放时,意大利蜂工作效率更高。而在山区,野花和杂花很多,花的开放周期长,中华蜜蜂就更有优势。

曾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杨冠煌认为,依赖中华蜂授粉的植物种类,一些传粉昆虫虽然可以去采集,但授粉效果远不如中华蜂。在自然界中传粉昆虫种类虽多,但多为个体和小群体,无法满足众多植物种类的授粉需要。没有了中华蜂,许多显花植物种类将因不能得到授粉而灭绝。

2004年,陕西安康频发胡蜂蜇人导致伤亡事件。杨冠煌通过调研发现,当地中华蜂因种种原因处于濒临灭绝境地,导致当地植物多样性减少,再加上人为改变山林的植物种类,使昆虫种类及数量减少,造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断裂,胡蜂没有了食物来源。

另外,昆虫少了,鸟捕不到食物也飞走了,而鸟又是胡蜂的一种天敌。鸟少了,胡蜂就多了。胡蜂在林中找不到食物,必然到林边的村庄营巢找食。村民在它的巢窝下劳动、活动,进入其警戒范围,胡蜂就会主动攻击人畜。

蜜蜂正在进出蜂箱。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靠天吃饭”的蜂农,亟须降低养殖风险

网上曾一度出现“给蜜蜂喂白糖产出的蜂蜜是假蜂蜜”的说法,对此,罗文华表示,给蜜蜂喂白糖,讲究的是科学喂养,当外界没有蜜源、蜂巢内缺蜜时,蜂农需通过这种补充饲喂的方式延续蜜蜂的生命。对于喂过白糖的蜂群而言,一般养蜂人在生产商品前都会清除蜂巢内的底蜜,确保生产的蜂蜜上市销售不夹杂白糖,最终流向市场的蜂蜜符合国家标准。

“一提到农业,很多人都想到农作物。蜜蜂授粉能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产品品质,对于粮食安全也有重要作用,所以,社会各界应加强对蜜蜂尤其是中华蜂的了解,这对促进蜂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罗文华说。

相比于数以亿计的种植户,蜂农群体显得比较小众。截至2022年,我国有约30万蜂农,但并没有统一的蜂农组织。小农养蜂户通常采用传统的养蜂方式,缺乏现代化养蜂所需的科学技术支持。此外,小农养蜂户资金有限,无法购买先进的养蜂设备,改善蜜蜂种质,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面对气候异常,大多数“靠天吃饭”的蜂农只能被动承受。

在冯家峪镇,有一小部分蜂农买了蜂业保险,可以获得相应的保险理赔。罗文华说,目前蜂业保险在全国普及率不高,因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蜜蜂受损的鉴定难度太大,养蜂业受外部环境影响太大,如高温干旱、蜜蜂疾病、农药中毒、火灾、水灾、泥石流等,要建立合理、完善的蜂业保险体系,解决蜂农“靠天吃饭”的问题,还需要社会多方努力。

此外,罗文华建议,地方政府可以规划种植各种蜜源植物,蜂农也可以在自家或承包的土地上人工种植蜜源植物,并配套灌溉、排水设施,以应对气象灾害;在高温干旱下,蜂农应做好遮阴工作,不能让蜂箱在阳光下暴晒,同时要注意给蜜蜂喂水,箱内放置吸水泡沫、场内增添饮水槽等供水设施。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答复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747号建议,该建议谈及调整养蜂机械补贴政策。答复称,农业农村部将大力推进养蜂农机装备补短板,持续加大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力度,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养蜂机具纳入补贴范围,支持养蜂产业发展。

去年蜜蜂秋繁期,李廷模购进了一批现代化养蜂设备,用人工育王方式培育了几千个新蜂王,他还把一些新蜂王免费送给其他蜂农。他的蜜蜂群势在越冬前完全恢复,“新王的产卵能力比较强,人工育王有利于发展种群数量,而且能控制强群出现时间,让强群只在流蜜季出现,这样能节约养殖成本。”他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养蜂机械化的认识与需求不断加深,从民间到政府均给予养蜂机械化一定重视,智慧蜂场、智能化蜂箱、智慧蜂业关键技术体系等智能养蜂工具相继出现,蜂机具(机械)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脱蜂和取蜜基本实现半机械化。

目前,冯家峪地区的蜂农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接近80岁,需要新技术代替部分人力。近年来,赵一姐一直在探索智慧蜂场模式。“等到这批蜂农老了,谁来接着养蜂?此次高温干旱,蜂农普遍遭到损失,也会影响大家养蜂的积极性。”

她还呼吁推行付费认养模式,即企业或个人支付资金认养中华蜂,既可以亲身走进蜂场体验蜂蜜生产和加工,也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远程监视蜜蜂生存状态,从而达到科普目的。她告诉记者,合作社此后将成立一个中华蜂志愿者服务队,希望发动更多社会力量科普中华蜂价值、鼓励人们参与到中华蜂保护行动中去。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1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