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卢自然:夜场滑雪是北京滑雪的独特优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郑艺佳)1月10日,新京报贝壳财经会客厅举办第二期旅游沙龙,以“冬奥后首个冰雪季,‘冷资源’如何持续‘热’”为主题,邀请了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主编韩元军、北京南山滑雪滑水度假村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自然、北京万域芳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郁菲、雪乐山CEO吕忠栋、瑞士瓦莱州旅游局中国区代表翟蕊等多位从业者及行业专家,围绕如何充分释放冬奥会遗产的核心影响力、北京冰雪市场怎样把握后奥运经济机遇等问题,共同探讨北京冰雪旅游的新变化、新趋势。

北京南山滑雪滑水度假村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自然。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祁明远 摄

客流量激增,雪道、缆车运力供不应求

“人多起来了”,这是近年来卢自然对滑雪场客流最深的印象。而这一切的起因,要归功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

在他的记忆中,2001年-2005年,国内雪场的增速相对比较稳定且缓慢,平均增速为5%-6%。随着2015年7月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国内滑雪迎来了暴发的节点。从当年雪季开始,国内参与滑雪的人数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突破两位数,达10%-20%。去年冬季,滑雪热更是达到顶峰,北京滑雪场客流量变得极大。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激励下,我国冰雪旅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1-2022冰雪季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为3.44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为4740亿元;2022-2023冰雪季会超过3亿人次。“十四五”末期的2024-2025冰雪季有望达到5.2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将达到7200亿元。

面对激增的滑雪人群,北京的雪场逐渐“应接不暇”了起来。原来,北京的雪场多为15-20年前建设,设计考虑的是当时的市场环境,客流量可能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难以应对目前激增的游客需求。

以北京南山滑雪滑水度假村为例,去年,度假村斥巨资对所有的卫生间进行了重新改造。起初,工作人员只是计划简单装修一下,更新磁具、改善环境等,但落实后却发现不行。20年前国内的卫生间没有反水弯等现代设计概念,上下水管道很细,无法承担当下客流量的需求。最终,度假村只好将厕所整体重建翻新。

同时,雪道、缆车运力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有游客分享北京滑雪场人挤人“下饺子”的经历。卢自然直言,当前人均滑雪面积严重不足,缆车运力严重不足导致游客要排长队,这些都是客流量加大之后带来的一些直接问题。

“例如在服务方面,早上开门后所有客人进来都要换票、领装备、换衣服,然后再上雪道,令我们服务大厅的压力变得极大。去年,我们曾连续十几天、二十天,每天都要接待将近一万左右的客流,服务台忙得不可开交,这也是20年前无法预料到的情况。”卢自然表示。

北京雪场还需越过几道坎?

在此背景下,北京南山滑雪滑水度假村近两年针对雪道等硬件进行了持续的改造和投入,着手提升经营面积,增加服务频率。此外,还向夜场方向发展,加设灯光,将夜场雪道由原本的两条扩张至除了高速道全部覆盖。卢自然表示:“很多年轻人喜欢夜场滑雪,游客下班后开车一个小时就可以抵达,夜场滑雪也是北京滑雪非常独特的优势,这个在全世界都不常见,只有同为超级都市的首尔周边拥有类似的条件。”

此外,雪场成本日渐高企,也成为限制其规模的原因之一。据介绍,北京周边雪场落差在200米左右,而崇礼、松花湖、北大湖等大众雪场的落差在400米-500米。雪场之所以集中在上述落差的原因,便在于成本相对可以接受。

一方面,管线需要沿线铺设,多级加压打上去造雪。据悉,北京南山滑雪滑水度假村的雪道面积为40万平方米,需要40台造雪机,崇礼的雪场造雪机数量多达200-300台。另一方面,雪道建设也需要高额资金,并且需要持续投入,一公里雪道的成本都非常高昂。卢自然表示,气候原因致使北京雪场缺乏天然雪的环境,每年冬天降水量难以达到需求,因此雪场只能靠成本堆砌。

随着游客激增,用电问题同样在影响雪场的建设和发展。据卢自然介绍,根据相关规定,一般公司用电5000千瓦是上限,若再想加电,就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建设企业专线。较大规模的滑雪场白天一般情况下耗电量并不算大,但晚上一旦启动造雪机,一台造雪机便达30千瓦,几十台造雪机再加上水泵等一起发动,瞬间便会达到用电限额。而北京雪季较短,只有90天左右,雪场必须借势冷空气在短时间内快速造雪,以达到开业状态,这便需要大量造雪机。然而,造雪机数量越多,造雪的面积越大,用电限额却成为瓶颈,影响造雪的规模和速率,这也是导致雪场难以投入更多造雪机的原因。

此外,供暖用气也成为北京雪场发展的掣肘。由于雪场多位于京郊,未能接通燃气,因此取暖多依靠液化石油气罐,不仅成本高,也有安全隐患,温度也不及崇礼等地的新滑雪场。

“北京现有雪场面积不足、运力不足,令许多滑雪消费群体外溢到了崇礼、东北和新疆。如果北京滑雪能更加便利,雪场面积再大、功能再多一些,滑雪便能成为消费者闲暇时的日常选择,而不是只能凑假期去外地滑雪。”卢自然表示,“其实大家都很愿意扩大规模,但水电、暖气等问题,是雪场自己投资也改变不了的,需要政策支持。”

滑雪产业技术攻坚,期待政策扶持

2001年,北京南山滑雪场开业,彼时雪票160元一张,现在价格为200余元。在卢自然看来,国内滑雪人口能够实现20余年的持续增长,依托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日益提高的大众生活水平,是滑雪人口增长的基石。“消费能力跟收入水平有直接关系。如果雪场能把成本显著降下来,票价就可以降下来,所以我觉得应在需求端发力,供给端也要发力。”卢自然表示。

眼下,在雪场设备和滑雪装备领域,国内生产厂商已有了长足发展。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时,国内的脱挂式高速缆车只能依靠进口,一台价格便在七八千万元。2010年,国产脱挂式高速缆车诞生,快速替代了进口产品。

雪场的另一核心生产设备造雪机,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国内研发起步较晚,当前仍以进口为主,但已有本土厂商开始研发,有望在未来5-10年内逐步替代进口造雪机。个人装备领域,受益于北京冬奥会,国产装备正在快速崛起,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本土品牌。

国产逐步代替进口,在彰显国内滑雪产业发展同时,也对雪场发展有很大助力。“对于雪场来说就是成本问题。如果主要的生产设备能够实现高度国产化,雪场的运营成本就能显著下降,大众滑雪成本也能够进一步降低。”卢自然表示,“以滑雪装备来说,进口的装备给大众租赁使用的话,使用年限只有5-6年,价格却是国产品牌的4-5倍。国产品牌使用3年左右,价格却是进口产品的五分之一,性价比更高。”

目前,除造雪机外,压雪车也是亟待攻克的难题。公开资料显示,压雪车是滑雪场平整场地的利器,主要通过压雪、平雪、碎雪来修整出安全、平整的优质雪道。目前,压雪车主要由德国、意大利的两个品牌把控专利技术,占据市场。进口压雪车一辆275万元起步,能够爬陡坡的压雪车价格则卖到三四百万元。

“希望政策可以扶持本土专业厂商,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这个行业搞研发、搞设计。滑雪的利润空间确实挺大,但是行业本身还是小。国产厂商起步晚,仍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希望可以得到国家的扶持,加速产业的发展。造雪机、压雪车以及其他的设备,甚至到个人消费品,都是很大的课题。”卢自然表示。

编辑 李铮

校对 柳宝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