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悬崖之上》详细影评

 

电影简介:上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 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同志能否脱身,任务能否完成,雪一直下,立于“悬崖之上”的行动小组面临严峻考验。

影 评 一:

这部电影的好,和《八佰》类似,它有一种可以称之为“窃取自真实的力量”,它聚焦在了特工们的信念感,它提醒了我这些历史英雄的真实存在。

然而,它存在三重遗憾。

第一重,它表现了在肉体刑虐上的奇观,没有给予我如《风声》那般叫人难忘的,从生理到心理的痛感。没有痛感,那些地下英雄舍生忘死的自我牺牲就失去了韧性和重量,显得易碎且轻飘。

第二重,同样是在拍哈尔滨,拍冰天雪地的冷,相较于《白日焰火》,《悬崖之上》只停留在了视觉上的冷,没有冷进观众心里,张艺谋没能像刁亦男那样给予我从心理蔓延到生理的冰冷刺骨。这一点直接折损了本片的影像魅力。

第三重,它在叙事上的孱弱,有佳句,无佳章。尤其是在严肃的情节之中,出现了不合时宜的幽默就成了滑稽,余皑磊与于和伟、倪大红的两场对手戏如是,这是剧力的崩溃。

但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今年五一档整体质量最好的片子。

《悬崖之上》延续了张艺谋一贯恒定的价值取向,披着谍战类型片的外衣,迸溅出来的是依然是他对于神话叙事的热衷,这部电影依旧在讲个人无力但不停歇的反抗,讲他对于重复动作(一个不断拷问、一个坚决闭嘴)的执迷,讲权力关系的密不透风、牢不可破。

所以电影最好的两部分,一个是特工们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大的起伏和变化,反而被赋予了一种单纯的神话魅力;一个是双方政权的森严机制,和彼此在运行中带来的雷霆万钧、飞沙走石、血肉模糊的对抗感。

这时个人是不存在的,所有人都是工具人,从这个角度也就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悬崖之上》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角,而谍战戏其实也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不断尝试新的电影类型是张艺谋一以贯之的爱好。他既能执导《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种风格化的文艺电影,又能驾驭《英雄》、《十面埋伏》这种古装商业大片,既能回归现实题材,拍出《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来完成新风格的突破,又能借《山楂树之恋》、《一秒钟》等文革时期影片来缅怀逝去的青春或爱情。这两年张艺谋开始尝试警匪片、谍战片等新类型,《坚如磐石》、《悬崖之上》、《狙击手》成为很多影迷期待的“三部曲”。

在这之前,张艺谋可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类型,甚至在中国,成功的谍战电影也极为有限,但在小编看来,《悬崖之上》是他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影片把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东北,通过冷峻幽默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物群像塑造,为我们讲述了特工们在严峻考验下与敌人斗智斗勇,执行秘密行动的故事。

按照导演的话来讲,“这是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对于这些在地下工作的特务,我们不妨用“隐秘而伟大”来形容。“悬崖之上”这一片名既显示了整个营救过程的迫切,又暗示着在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雪”这一意象既作为风格元素贯穿全篇,又能具体到某个场景,成为叙事元素。影片的亮点在于对于对正反两方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真实感的营造,还有张艺谋在保守中的突破。

影片结构

影片由七个小段落构成,分别为:“暗号”、“行动”、“底牌”、“迷局”、“险棋”、“生死”、“前行”,它们显示出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每一部分都类似小说的章节,以顺时序排列。影片主线就是营救王子阳,完成“乌特拉”行动,前半部分以一组张宪臣和小兰对接任务为主导,后半部分以周乙的帮助和二组的逃脱为核心。与常规影片不同的是,在张宪臣被捕后,“乌特拉”行动的完成过程被置于次要位置,影片后半部分的叙事重点放在了二组与敌军的斗智斗勇上,营救王子阳这一任务的达成被放在结尾而一笔带过。

影片风格

这是一次对类型电影的风格化书写,影片的主要特点在于把叙事环境转换为风格元素,具体来说就是把“雪”这一意象与影片叙事结合起来,形成特殊的光影基调。不论是从海报还是从正片里,我们都能感受出这种强烈的个人特色。“雪”既是影片重复出现的视觉母题,又是合乎逻辑的天气环境。

在“张宪臣车厢救小兰”一场中,火车玻璃被打碎,外面的狂风和雪花飘进来打在他们脸上,张宪臣和小兰与敌人拼死搏斗,雪花是苍白的,人物面对敌人也应该是冷酷无情的,此时的风声就好像他们内心的呐喊,此时的环境不再仅仅作为影片背景出现,也是场景气氛和人物心境的写照,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在影片后半部分“楚良和王郁分离”一场夜戏中,敌人穷追不舍,耀眼车灯的逆光照明使主人公大部分处在阴影里,飘落的雪花通过硬光照明得到了更风格化的凸显,为主人公的命运蒙上一层悲剧感,这也暗示出了后面楚良牺牲的牺牲。

剧作特色

影片主线是营救王子阳,实现乌特拉行动,支线是张宪臣子女的找回以及二组的顺利逃脱。在影片的中点处,张宪臣被捕,周乙成为了叙事的中心人物,而剧情重点也由实现乌特拉行动转向了楚良和王郁的逃脱,这是影片的特色,但也成为观众诟病最多的一点。实际上,王子阳这一人物本来就是作为“麦格芬”出现的,影片的叙事重点在于行动的实现过程以及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电影最后以王子阳的“昙花一现”而草草收尾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物塑造部分是影片的亮点,这尤其表现在对反派人物的塑造上。倪大红饰演的高彬表面看起来好忽悠又好说话,实际上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能在关键时刻命令手下移去王郁手枪的撞针,也能在行动紧急的时候偷偷跟随主人公,一句口头禅“你怎么看”让我们印象深刻。鲁明和金志德的角色也不是平面的,他们常常对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产生怀疑,并设法识破。

正面人物塑造的比较出彩的是周乙,他能够在紧急时刻勇敢地暴露自己的身份,完成对接。在咖啡馆和金志德执行任务时,他为了避免露出马脚,将计就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结尾,他编制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来安慰小兰。

影片也通过“抖空包袱”或者相似性场面的设计造成一种幽默感。张宪臣化妆潜入书店后遭追捕,敌人四处追杀,他们听到了“枪声”,然而离近一看只是烤红薯发出的噼啪声。雷佳音饰演的汉奸在最后遭遇了张宪臣般的酷刑,但是高彬等人却被蒙在鼓里,这种强烈的反差营造了一种荒诞感,让观众忍俊不禁。

然而影片一些情节的设计让部分观众诟病,比如张宪臣在影片中是一个果断的人物形象,但是在关键时刻却因为想起自己的孩子而心软,他在巧合中与自己的孩子碰面,这直接导致了他的被捕,在有些人看来,这种刻意的情节设计是为了结束张宪臣的戏份来引出周乙的出场。

真实感的营造

为了保证一个真实的空间,剧组耗费巨资1:1复制三十年代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亚细亚电影院、马迭尔宾馆、商务书店等场景成为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影片对亚细亚电影院的设计非常细心,门口的排片表上显示着当时热播的《科学怪人》、《中国海的怒潮》,银幕上放映的是卓别林的《淘金记》。商务书店在细节上的设置也很有年代感,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演员张译的老家就住在原商务书店的对面。

除了对真实空间的营造,影片的突破还在于对暴力场景的再现,不论是影片开场张宪臣与老冯的对手戏,还是张译被敌人折磨的场景,我们都感触到了一种近似于血腥的真实,对峙、谋杀、折磨的张力被放大化,这也是导演在美学上的一次全新尝试。

在保守中突破

导演在延续自己一贯风格的同时又有所突破。在表现人物对话的镜头中张艺谋习惯用大特写,这有点像电视剧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延续到了《悬崖之上》里面,影片的镜头组接方式也是简练质朴的,而且节奏适中,没有那么快。在影片一开始四人拿药丸的场景中,药丸的盒子出现了四次,并且没有切换景别。

《悬崖之上》运用了很多鸟瞰镜头,比如降落伞撑开的场面以及小兰下火车逃跑的场面,这些极端的镜头角度或是完整地表现空间关系,或是表现人物在逃跑时无处安身的绝望感,是导演对视听语言的一次拓展。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飞车追逐”一场戏,这也是影片节奏感最强的一段,镜头衔接速度明显加快,摄影机甚至被放置在车轮的高度,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斯皮尔伯格《头号玩家》里紧张刺激的赛车场面,我们很难在张艺谋之前的作品中看到这些镜头或场面的影子。

如果说《悬崖之上》是一部命题作文,那么这一次张艺谋不仅拓展了自己能够表现的题材范围,也成功用自己的风格实现了对主旋律类型片的改造。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