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一支“竖笛”掀起自制教具千层浪

 

红民小学用“点燃教育”孵化创新种子

在“魔法屋”,学生们与周文峰老师合奏。 本组摄影 朱怡

拨动“花钟”,走进“花花的世界”。

编者按

特色课堂是人性化的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兼具有效、有趣、有情,充满了生长的气息,这就是长春各中小学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努力探索的方向。

将生活中废弃物品变成教具的“神奇课堂”,将知识融入生活的“花园课堂”……在这些课堂上,教师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长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愈加多样化,有活力的高效课堂逐渐成为主流。

“下线管”走进音乐课堂,摇身一变,成为学生们演奏优美旋律的乐器;彩色卡纸被制作成“花钟”,与语文课文搭档,带学生们畅游花海;矿泉水瓶、小苏打等携手举办科学秀,在实验中点燃科学梦想……不知何时起,自制教具成为绿园区红民小学的“座上宾”,成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玩伴,成为校园内创新潮流的风向标。

“作为村小,当现实条件不具备时,教师不妨转变观念,利用手边的材料,自己研制学具、教具、实验器材等,为废旧材料赋予教育价值。”在学校校长刘冬辉的激励下,老师们一展慧心巧手,学生们紧随其上,就这样,在“点燃教育”的孵化下,创新种子破土而出。

从“下线管”到“竖笛”

红民小学校园内有一间神秘的“魔法屋”。

在这里有许多大家意想不到的东西都能发出声音,配合孩子们演奏乐曲。这间“魔法屋”就是音乐教室,为它施加魔法的正是音乐教师周文峰。

“我有一个愿望,让每个喜欢音乐的孩子都能学会一种乐器。”对于村小平台,实现这个愿望并不容易,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件乐器就是第一道难关。

凭借在音乐领域三十多年的摸索,周文峰另辟蹊径,推开了自制乐器的大门。

“有一次,我买了一个葫芦丝,发现音不准,便买了打磨机钻孔,自己调音。”在这个过程中,周文峰意识到或许他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于是,各种直径、各种材质的管子被周文峰捡回家,先在管子上打一个吹孔,在笛头塞好塞子,估摸出第一个孔的位置,用校音器校音,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打磨,第一支自制笛子诞生了。

周文峰迫不及待地给孩子们展示,一曲《小雨沙沙》过后,孩子们震惊了。“我想学乐器就是因为周老师,我想用他做的笛子和他一起演奏。”在课堂上时不时看到周文峰拿出的“新乐器”,四年一班唐钦彤的脑海中只有一个词——神奇。

如今周文峰和唐钦彤都如愿以偿了。周文峰做出了200多支竖笛,还有横笛、排笛等。

唐钦彤参加了学校乐队,和老师一起多次参加文艺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全校百余名学生,有60多人参加了乐队,他们都会演奏一种以上乐器。

从“枯燥文字”到“童话世界”

三年一班黑板上突然“长出一枝花”,跟语文课文中的花钟十分相似。

据说,它能打开“花花的世界”,调整时钟就可以遇见相应的花朵。于是,语文教师王心钰和孩子们一起带着“花钟”闯进了“花花的世界”。

“现在,我们要去拜访万寿菊”“老师我知道,课文里的线索是下午三点”“傍晚六点可以见到烟草花”……

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这把“花钟钥匙”就是王心钰自制的教具,它将书本中的文字“搬”进了现实世界。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文字相对较多,如果没有情景设定和辅助教具会显得有些枯燥。”王心钰直言,做教具是受到周文峰老师的启发。“我本身也喜欢做手工,也经常向周老师请教心得,后来便逐渐开始尝试做一些简单的教具。”

从最开始平面的拼音卡到现在立体的“花钟”,王心钰发现,适当的教具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更有参与感、更热情,这样的课堂放大了收获知识的过程,更注重学会学习的方法。

从“赋能教育价值”到“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重在激发兴趣。老师们利用创意教具与恰当引导,启发学生动手动脑,以身作则,吸引学生们的探究过程。”副校长李立娟说,周文峰老师的笛子就像一颗石子,在校园里激起创新千层浪,受影响的不只有教师,还有学生。

矿泉水瓶与竹蜻蜓组合而成的飞行器,纸盒与眼镜片组合成简易照相机……踏着老师的脚印,孩子们的小制作纷至沓来,创新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我们不只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有没有学到知识,更在意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否被点燃,创新的种子有没有破土而出。”李立娟表示,这就是学校秉承的“点燃教育”理念,努力探寻教育燃点,用心点燃智慧火焰。

来源:长春日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8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