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从“曲裾深衣”服饰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分析旗袍文化的前世今生

 

前言

无论任何时代,吃、穿、住、行都是人们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的基本要素。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服饰文化就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种类繁多,璀璨绚丽,精美绝伦,又各具特色。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属于人类所特有,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古以来,追求美都是人的天性,从服饰起源之初,人们就已经将生活习俗、色彩爱好、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我国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其种类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是上衣下裳制,一种是衣裳连属制。中国服饰文化从原始社会裁剪兽皮开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各个朝代,一直到今天的中山装、旗袍,都以其独具魅力的特色为世界所喜爱。

现代旗袍

“深衣”起源于周代,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汉服,它的样式和现代的连衣裙样式差不多,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服饰发展,旗袍、连衣裙都是深衣制式的延续。现代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充分表现了中华女性贤淑、温柔、典雅、清丽的气质与性情,其蕴涵的精深服饰文化,不但被中国人喜欢,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扬和喜爱。追根溯源,传播文化,我们就从“深衣”服饰的历史演变,谈谈其对旗袍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服饰文化演变之深衣的发展

中国服饰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发现了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从而标志着人类由穿衣需求到主动创造,开创了服饰文化的先河。到了商代,由于纺织技术的发展,其服饰的主要材料则演变成了皮、丝、革、麻。

到了西周时期,等级制度开始确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制定了“中国冠服制度”,也确立了“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衣裳成了“服装”的通称,“深衣服饰”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式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开始竞相发展,纺织材料和工艺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又对精美服饰的流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服饰文化和样式开始百花齐放。

深衣服饰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服饰”快速发展,深衣的意思是深藏而不外露,这种服饰发展成为上层人士穿的便服,也成为老百姓穿的礼服,男女通用,差别不大。《礼记·深衣》记载:古人穿的深衣,是有一定的尺寸样式的,以合乎规、矩、绳、权、衡的要求。

深衣已经不同于之前的上衣下裳制,而是将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上下不通缝,不通幅。其对后世影响最为巧妙的设计就是在袖缝交界处与两腋下腰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被称为“衽”,它的作用非常的大,不但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还可以将人的体形完美地表现出来,更有利于两袖展转运肘功能。深衣被古人认为是文武皆能的一种服装样式,其功能已经接近完善。

《礼记》中对于深衣的款式和不同款式的穿着场合,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到了秦朝时期,由于衣料的发展,深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建国之初曾经对社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并“兼收六国车旗服御”,其服制和战国基本相同,男服、女服都是右衽、交领、衣袖窄小,衣缘及腰带有精致花纹装饰。

现代汉服

到了汉朝时期,虽然深衣形式仍沿袭旧制,不论男衣、女衣,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合缝分裁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幅、不通缝。但是男女深衣的样式开始有了明显区别,女式深衣更加的华美,设计也更为考量。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衣就非常的精美,有曲裾(三角斜襟式)和直裾(直襟),在剪裁手法上已不同于战国深衣,而且素纱衣质量特别的轻,仅有49克,女曲裾衣,就是古人所称的“绕衿裙”,它和现代的时装差不多,非常的流行。

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正式打通,数不清的丝绸和物品源源不断的向外运输,一直到唐朝都未中断,中华服饰的文化开始传遍世界。

《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由于受到军阀混战和天灾的影响,人口急剧减少,建安大瘟疫时期,人口减少超过三分之一,民族融合的开始速度加快,服饰在改易中得到发展。魏晋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到了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大幅度融合。

深衣服饰

魏晋服饰受到汉末以后的军阀混战影响,整个社会财力困难,汉朝的冠服制度也就执行不了了,因此文人开始用幅巾代替冠服,幅巾有菱角巾、折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等种类。此时的士人受到受到汉末灾难的冲击和玄学的影响,认为生命无常,既然改变不了生命长度,就该拓展生命的宽度,活的更加洒脱和自由因此突破了礼教的束缚,开始流行“褒衣博带”。

南北朝服饰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文化、风习、服饰等开始相互融合,深衣形制的衣服已经不大适的社会需要,因此另一种更合适的短衣“袴褶”渐成了社会的主流,这种服装不分男女,也不分贵贱,所有人都可以穿。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开始从分裂走向统一,此时的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诗词)、宗教、科技、教育以及服饰等繁荣发展。社会的安定推动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到唐朝天宝年间,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对外贸易十分活跃,丝绸之路大放光彩,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成了世界的中心,从而使得服饰的发展无论是制式还是衣料,都空前繁荣。

隋唐改革舆服制度,以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代常服杂色,戎服尚黄,朝服尚赤。到了唐代,以柘黄色为最高贵,其次为红紫、蓝绿、黑褐等,白色则表示没有地位。此时“丝绸”成了隋唐社会中产阶级以上之家做衣服的主要布料,衣服的制式也经过多种工艺处理。男子服冠的特点主要是官员戴幞头,上层人物穿长袍,百姓穿短衫。女装则更具时装性,由宫廷传向民间,被百姓广泛效仿,其最流行是服饰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隋唐女子喜好打扮,配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外妆、贴黄样式繁多。

唐代女衣

到了宋辽夏金元时期,中华大地各族服饰再度进行融合,宋代保留了传统的深衣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各具少数民族服饰特点。宋朝和隋唐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极其繁荣的时期,朝廷重新制定了服制,对民间设定许多有禁例,社会上层衣服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以颜色区分。辽夏金元服装制式以少数民族风格为主,和汉族深衣服饰有很大区别,在此不再多做赘述。

到了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服饰的的传统,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仍以深衣制式为主,其棉布成了制衣主要面料。到了清朝,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清王朝制定《服色肩舆条例》,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男子服饰全部按照满族习俗,传统的汉族冠冕衣裳被废除。

清代的女装,汉族和满族制式不一样,康熙、雍正时期汉族妇女服饰还保留明代款式,到了晚清,妇女已去裙着裤。满族妇女的衣服标准制式是穿“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宫廷和王室的妇女着满族旗袍,与现代旗袍不同,后期满族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清代宫廷女服

到了近现代以后,封建王朝被辛亥革命结束,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礼服和公务人员制服。男装主要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山装开始出现,女装也多样化发展,除了袄裤之外,还有袄裙套装。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旗袍出现,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长盛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向简朴实用,中山装、军便、连衣裙列宁装都引领过时代潮流。改革开放以后,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发展较快,最近几年,传统的深衣服饰又重新焕发生机,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来。

二、曲裾深衣对旗袍的影响

深衣的样式和现代的连衣裙样式差不多,在腰处将上衣下裳缝合为一体,其领子、袖子、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特别是女式曲裾深衣这样的一种样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服饰发展,包括旗袍、连衣裙都是深衣制式的延续。曲裾深衣和旗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通点:

曲裾深衣

首先,曲裾深衣和曲裾旗袍都具有很好的修身特点。深衣男女形制基本相同,但女式曲裾深衣和男式曲裾深衣的区别在于,男子曲裾更加宽大,更利于行走和实用性,女子曲裾十分紧窄,其作用主要是修身,可以完美的展现出女性的曲线美。这一点和旗袍最关键的特点如出一辙,旗袍有很非常好的修身效果,线条感是它的显著特征,可以把女性的身形拉长,身材看上去更好。

其次,曲裾深衣和曲裾旗袍都是“交领”。“交领”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精髓之一,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就是“交领”。在交领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盘领、直领和立领,曲裾深衣的深交领就是最早的立领,而一般的旗袍款式是立领圆襟,这是对深衣立领的继承和发扬,这些款式非常经典,而且也十分的百搭,不管是什么脸型,立领圆襟的旗袍穿上去总是有种和谐感。后来旗袍的领形又发展了水滴领,凤仙领,V领,牛舌领,竹叶领,荷叶领,马蹄领等等形制,每一种领口所展现出的韵味和魅力都各有不同。

再次,曲裾深衣和曲裾旗袍都是“右衽”。“右衽”一直是是汉族传统服饰的典型特征,“右衽”是指服装的衣襟一般是从左向右掩,将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在中国传统的深衣制式中,只有少数民族使用“左衽”这一制式,汉族一直以来都是使用“右衽”,因此“右衽”制式对于深衣服装的延续意义非常重要,旗袍也继承和发展了“右衽”制式。

最后,曲裾深衣和旗袍都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的精华。两种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他艺术风格,最能代表中国服饰文化的精神和气质,也会带给世人艺术感和美感,始终有一种文艺气息萦绕其间,曲裾深衣和旗袍体现的服饰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它们的共通之处。

现代汉服

三、旗袍的产生和在现今社会的影响

清朝末年,国势衰微,列强欺凌,为挽救危亡,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有大批的留学生被派遣到国外学习,而袁世凯等人也开始改练新军。于是最早在学生和军人之中,出现了西式的学生操衣、操帽和西式的军装、军帽。这此西洋服装的样式,直接影响了中国服饰观念的发展和转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扫除了西式服装在中国普及的障碍,也解除了等级森严的“中国冠服制度”。服装开始走向国际化和平民化,服装变革更加自由,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民国时期开始酝酿,并在上海这座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流行开来。

张爱玲女士和周锡保先生均认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他们认为,以当年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如果旗袍风行于世,必将引起媒体的广泛的关注,但是1925年之前的报纸并没有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描述,而到了1925年5月以后,大量资料记载旗袍开始活跃在社会之中,因此,将旗袍的发源时间应该为1925年。

现代旗袍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被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旗袍则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此成为了中国女装典型代表,也成就了中国近代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上海则成了全国的时装中心,而融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其收腰设计更体现出女性美,使得旗袍变得更加修长而紧身,并有高叉,符合了30年代女性寻求思想独立、女权解放和开放活泼、精致玲珑的理想形象,很快地便从上海风靡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之后旗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其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形制再一次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国人对传统文化推崇,又促进了旗袍的流行和发展, 旗袍则作为华民族文化象征之一,开始走向国际。

旗袍的出现不仅见证了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进程,其艺术与美感同样也承载人类的文明,1984年,国务院将旗袍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的礼服,到了201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旗袍的手工制作工艺名列其中。

如今旗袍已成为我国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之一,旗袍由于其修身和开叉的特点,走起路来不同于平常服饰,动作幅度小,且矜持凝练,而走起路来步步生风、袅娜多姿,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件旗袍,来展现自己的漂亮身材。

现代旗袍

结语

旗袍文化作为中国文化里的一泓清泉,受“深衣”服饰的影响,一直从古代流淌到今天,旗袍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同时也推动了服饰文化的延续。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标识性服饰,旗袍时刻追随着时尚,它承载着文明,体现着美德,显露着涵养,其形柔美,其韵优雅,其意含蓄,旗袍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将美的风韵和憧憬洒满人间。

参考资料:《礼记》、《中国服饰史》、《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中国旗袍文化史》、《云裳钗影》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