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瑞再研究院中国中心:中国保险人群癌症筛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瑞士再保险 瑞再研究院中国中心

文章|《中国保险》2022年第12期

在我国癌症三级预防体系中,筛查是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促进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虽然目前癌症筛查还没有纳入国家医保,但是国家一直在通过各种政策/拨款积极推动筛查工作。目前政府拨款资助的癌症筛查项目可覆盖8种常见癌症,以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该项目累计完成问卷调查人数301万余例,累计完成筛查量86.5万人次,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癌症筛查的工作。但是随着人民癌症防控需求的日益增长,这种政府组织的被动性筛查越来越难满足人民的需求,机会性筛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覆盖范围的局限性。与组织性筛查不同,机会性筛查是个人主动寻求筛查的过程,这种筛查不一定基于癌症风险评估,为保证筛查质量,倾向于选择更好的筛查方法。因此,机会性筛查行为的驱动因素相对也更为复杂。保险人群因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较好的经济条件,其筛查行为更接近于机会性筛查行为。本文对保险人群癌症筛查行为进行纵深研究探讨,剖析其影响因素,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保险人群癌症筛查行为的发展方向,助力保险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保险人群癌症筛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理论框架

本文中保险人群癌症筛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筛查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为核心影响因素,兼顾考虑专家观点以及医疗技术进步对供需端的影响,从普通人群分析入手,叠加考虑保险人群的特点。总体而言,筛查的客观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搭建是筛查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专家对癌症筛查的观点是筛查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引导着筛查供需两端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是筛查未来发展的风向标,跟踪筛查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前预判筛查行为的发展趋势。上述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癌症筛查行为的发展。随着癌症筛查行为的增加,早期癌症的检出率增加,从而降低癌症死亡率。中国保险人群癌症筛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中国保险人群癌症筛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供给端

政府和筛查市场是癌症筛查的两大重要服务提供方。政府主要通过政策的倡导、人群筛查项目的推动强化保险人群的筛查意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健康体检市场一方面为保险人群提供了更多便捷可及的筛查服务,另一方面作为筛查新技术的市场教育者、推动者,迎合了保险人群对更好筛查新技术的追求。

(1)政府

政府是国家癌症筛查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和实施者,是癌症筛查供给端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对筛查行为的重要推动作用体现在:①筛查的倡导者。癌症防控是当前国家健康战略的重点。《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2019年卫健委联合十部委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将癌症早诊早治行动纳入八大行动之一。②部分癌症免费筛查的提供者。受到资源的限制,国家只能对部分重点癌症提供人群免费筛查项目,如重点关注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具备有效治疗手段的癌症,此外,筛查相关费用、潜在的筛查风险以及筛查导致的结果也是考量的重要参考指标。目前中央或地方财政支持的癌症筛查项目已覆盖了8个高发癌种,相关的财政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增加。免费人群筛查项目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癌症筛查率,但对保险人群筛查行为的影响预期较小,这主要与保险人群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对免费筛查提供依赖度较低有关。政府对保险人群筛查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筛查意识的提高。

(2)市场化筛查

近年来,市场化筛查的形成发展对癌症筛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首先,中国体检市场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群癌症筛查的可及性。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稳步推进,健康体检行业迈入爆发式增长的时代。据统计,2016-2020年筛查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13%,2019年我国健康体检人数已达到4.44亿人。目前我国筛查市场以公立医院为主(占比约七成以上),民营私立机构为辅,在鼓励社会办医政策的引导下,预计民营私立体检机构所占份额未来会有所增加。其次,筛查市场对筛查新技术的积极推动,满足了筛查人群对处于前沿的、更好的筛查技术的追求,对保险人群的筛查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在这方面,私立筛查体检机构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主要因为癌症筛查新技术符合私立筛查机构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的需求,较大的私立体检机构往往设有独立的技术部门紧密跟踪新的癌症筛查技术,并及时推动新技术的市场化。对于市场反应好的产品,私立体检机构会通过纳入常规体检套餐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其市场渗透率。不同于普通人群,保险人群的筛查行为更加积极主动,为了得到更加优质的筛查服务,他们往往对新技术更加敏感,接受度也更高。虽然供给端筛查市场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健康体检的覆盖率仍然不高,以2019年为例,我国健康体检覆盖率为3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预计我国筛查市场未来将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筛查行为的增加。

2.需求端

居民逐渐增加的消费能力以及日益高涨的筛查意识是推动癌症筛查需求端增加的主要核心要素。此外,筛查供给端的大力发展也反过来进一步刺激需求端的发展。

(1)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加

消费能力是筛查行为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居民用于健康消费的支出不断上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健康消费支出及其占比均较2019年有所下降,但2021年医疗保健支出费用已呈上涨势头,并超过2019年。保险人群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加之其更高的风险意识,用于健康消费的支出预计高于普通人群(如图2)。

(2)健康意识的提升

为及时掌握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现状,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监测国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2012-2020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实现稳步增长,年平均增长1.79%,2020年已达到23.15%(如图3),如期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我国健康素养设定的20%的目标。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强化了癌症防治意识,进而促进了癌症筛查行为的发展。国民健康意识持续提升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①国民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经济基础的显著改善带来健康需求的提升,同时为健康知识的获取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利于营造全民健康意识。②国家倡导。我国历届政府均将国民健康作为重要发展目标,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并制定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计划。③市场推动。通过30多年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得益于政策激励,我国已经发展起一个涵盖医院、健康体检、药品研发和销售、保健品销售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医疗健康市场,市场化的企业主体通过主动的市场教育,进一步促进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改善。④信息传播多元化。过去30年间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极大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率,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和覆盖面显著提高,健康信息一直是新媒体传播的关切,信息技术革命客观上推动了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

当代医学模式正在向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转移,医疗预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国家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医学模式变革的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使得前沿医学理念快速深入人心。但是健康意识的提升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发展不同步,据调查显示,居住于城市的年轻人群健康意识会更强(如图3和图4),对筛查的需求也更大。

(3)筛查便利化进一步刺激筛查需求

近年来,供给端提供多样化的癌症筛查服务,有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筛查需求。首先,得益于筛查市场的扩张,有效地提高了筛查服务的可及性。虽然当前筛查服务需求的缺口仍然很大,但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市场化的体检机构重点推介的客户与保险群的特征类似——均具备一定经济基础、较好的健康意识,使得保险人群受市场化影响更大。其次,差异化的筛查服务可以满足保险人群较高的筛查要求。例如,公立医院体检机构专业技术力量强,可以及时处理和跟踪异常查体结果,而私立体检机构整体服务质量高、体检环境好,体检产品更加丰富。最后,筛查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拥有了更多癌症筛查方法选择的空间,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保险人群,筛查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利好的福音。例如,通过增加筛查的费用,可以减少/避免旧的筛查方法带来的弊端,同时还可以增加筛查的效力。例如,低剂量螺旋CT已经/即将出现在部分体检机构的套餐之中。总之,需求端与筛查端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筛查行为的发展。

3.专家对癌症筛查的观点

专家对癌症筛查的观点是影响筛查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引导着筛查供需两端的发展。以韩国甲状腺癌为例,韩国政府于1999年启动全国性体检计划以后的十几年时间内,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了近10倍。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度筛查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患者手术切除后需要终身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治疗费用随之飙升等。2014年3月,由8位著名医师倡议发起了预防甲状腺癌过度诊断的医师联盟,旨在阻止甲状腺超声过度筛查。在专家倡议的推动下,韩国国家癌症筛查委员会于2015年4月制定了《韩国甲状腺癌筛查指南》,不建议健康人群进行常规甲状腺超声检查。统计数据表明,自2015年以来,韩国甲状腺癌发病率趋于平缓(如图5)。类似例子在美国前列腺癌中也有体现。

在中国,癌症专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癌症筛查指南,指导筛查实践。但在实践中,癌症筛查标准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在保险人群中,由于其较高的风险意识以及较好的经济条件,往往对癌症筛查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容易出现过度筛查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有专家关注过度筛查的问题,过度筛查可能带来过度治疗,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等。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规范筛查、诊断、治疗,才能使国民健康利益最大化。

4.医疗技术的进步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也都出现了显著的进步。一方面,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准确识别需要接受筛查的高危人群;另一方面,新的筛查手段的不断出现(如前列腺特异抗原、低剂量螺旋CT、正电子扫描,单/多癌种早筛技术等)以及先进筛查技术在人群中的推广对癌症诊断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新技术在提高癌症早筛准确性、安全性、便捷性方面正在不断取得进展。以肺癌筛查为例,与胸部X线相比,低剂量螺旋CT的出现显著增加了肺癌的检出率。目前,该筛查技术已逐渐被筛查的需求端和供给端所接受、认可,并出现在政府资助的项目清单中。其筛查覆盖率也在逐渐提升。供给端方面,在政府资助的癌症人群筛查公共卫生项目中,以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针对高危人群已累计完成肺癌低剂量螺旋CT 筛查26.6万人次。此外,低剂量螺旋CT在市场化筛查领域也逐渐受到关注,该技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检机构推荐的体检套餐中,以进一步提高其覆盖率。需求端方面,保险人群的高风险意识以及较好的经济条件,导致其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前沿且优质筛查技术在保险人群中的普及率也会更高。当前癌症筛查技术的迭代研发仍然是防治癌症的热点,对已有技术的优化和推广也在持续进行,对医疗技术的持续监控有助于提前预判筛查行为的发展新趋势。

中国保险人群癌症筛查行为影响因素小结

筛查服务的供需端相互作用,直接促进癌症筛查行为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对癌症早发现早诊断的大力推动和宣传,加强了人们的防癌意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消费能力,在这两方面重要因素的推动下,癌症筛查需求市场持续扩张。不断增加的癌症筛查需求刺激了市场化筛查的快速发展。过去20年间,中国筛查市场在服务的可及性、多样性、先进性方面有了质的飞跃,这反过来刺激筛查市场需求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需求仍然大于市场供应,预计未来社会意识的强化、技术的进步会继续推动癌症筛查行为的发展。

专家观点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是影响筛查行为的重要间接因素。专家对癌症筛查的观点是政府推动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的重要依据,专家针对各癌症制定的筛查指南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筛查的实践操作,指导市场化筛查理性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不断优化癌症筛查过程,提高筛查效率,降低筛查风险,增加筛查操作的便利性。在快速成长的市场推动下,一个好的筛查新技术一旦被市场接受,人们的筛查行为将会快速发生变化,筛查的覆盖率将会随之提升。因此,对医疗技术的持续监控有助于提前预判筛查行为发展的新趋势。

保险人群的筛查行为多为机会性筛查,上述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保险人群筛查行为的发展。保险人群对筛查的需求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市场化筛查的快速发展对满足保险人群筛查的需求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专家对筛查的观点有助于合理引导保险人群筛查行为,医疗技术的进步对筛查行为的影响在保险人群中会进一步放大。从长期来看,筛查行为的逐步普及有助于促进保险人群注重自身个人健康状况,加强个人健康管理,从而有利于改善人身险赔付经验及保险公司业务质量。然而,国际经验显示,保险公司需关注非理性筛查导致的过度诊断风险。此外,考虑到这种筛查行为的变化会对以疾病确诊为给付标准的重疾产品的理赔经验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保险公司密切跟踪上述筛查行为的发展与被保人群筛查行为的变化,持续改善保险产品设计,如加强产品的保障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