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三七”名字由来

 

作者:黄山市人民医院 洪瑞主管中药师 审核:朱忠华主任药师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三七全株均可入药,性温,味辛,自古被公认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益气活血功效,主治各种出血症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病症,具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三七具有滋补强壮、扩张冠脉血流量、抗衰老、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功用,为现代人们常用的一味保健中药。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中,使用三七的历史推论可知3000余年,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约600余年,栽培历史近500年,其生长需要特殊环境条件,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海拔1500米-1800米,北纬23.5°,云南文山为原产地和主产地。

三七之名由来已久,文字记载始见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以后历代的医书,对三七及其药用价值均有记载。无数医家、学者和名人,对三七之名由来进行过许多考证、注释,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

一、以栽培生长特点释名

民国《马关县志》:“三七者,必种后三年始成药,七年乃完气。”意为三七三年有效成分达标,七年质量最佳。

从生长条件方面看,三七生长在三分潮湿七分干燥的土壤中,外部环境又需三层阳光七层阴。

从栽种与收成的比例来看,三七病害繁多,十分难种。古人种三七艰辛无比,收成时多数是三分收获,七分损失。

这一类说法见诸文字的不多,在民间口头流传颇广。

二、以形态释名

三七每种一年,茎上产生一道节子,每张叶子多为5--7小片,三年成药,七茎上都有道节子,其叶也以七片居多。因此,从外观上看,三七茎叶的形状具有“三道节子七片叶子”的特征。

明万历四年的《医门秘旨》记载:三七草——七叶三枝,故此为名;清乾隆年间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引宦游笔记:“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广西通志》记载:“三七恭城出,其叶七茎三故名,三成光,七成阴之环境;又长三年,需七月挖采;三月出苗,七月收成;三分栽,七分管而称三七。”

上述著作对三七名称作了直接或间接的解释,一直影响颇大。

三、以三七药性、音义释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三七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苗族祖先在狩猎过程中若遇到外伤出血,他们便会将一种野生植物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出血就停止了。苗族的祖先将这种野生植物叫做“猜”,苗语的“猜”是和山上一种叫“山漆”的树发音相同。因“山漆”与“三七”谐音,在流传中便被记作“三七”。李时珍以三七做正名,附方中则三七与山漆之名混用,反映出三七当时已定名使用。

湖北赵灿熙先生在所著的《三七》一书中写道:“在中医处方的习惯中,往往把药品名称的繁体字,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来代替,因此后来把“山漆”写成了“三七”。

了解了以上关于三七名字的知识以后,是不是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