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壳寡糖的前世今生

 

人类最早利用甲壳资源始于中国著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蟹壳有破瘀消积的功能,"蟹"字本身即指:解毒的虫类。

甲壳质是1811年由法国学者布拉克诺发现,1823年由欧吉尔从甲壳动物外壳中提取,并命名为CHITIN,译名为几丁质。外观及性质:淡米黄色至白色。

壳寡糖系列,甲壳素是第一个实际应用的产品,也是在日本第一个被批准的“功能性食品”。但是甲壳素不溶于水、碱、一般的酸和有机溶剂,只溶于部分浓酸,因此其吸收率极低

后来对甲壳素进行化学处理,脱掉其中的乙酰基,就 变成了壳聚糖。壳聚糖(chitosan),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是由甲壳素(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一般而言,N一乙酰基脱去55%以上的就可称之为壳聚糖。

壳聚糖已经可以溶于稀酸,比甲壳素进了一步。但是甲壳素和壳聚糖都是大分子,分子量在几十万到几百万,都不溶于水。

甲壳素脱去部分乙酰基,形成氨基葡萄糖的大分子聚合物壳聚糖,进而再采用酶解法、超声波法等把壳聚糖变成分子量更小的——壳寡糖。壳寡糖,又叫氨基寡糖素、甲壳寡聚糖,是指D-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的低聚糖,其分子量在2000Da左右,聚合度为2-20壳寡糖可以直接溶于水,水溶性大于99%,吸收率很高。

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认识到煤炭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危机,而甲壳素是唯一大量存在而未加以利用的天然资源。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研究开发利用甲壳素骤然兴起。

美国从1970年开始专门研究甲壳素的提取和应用。

资源贫乏的日本1971年开始利用蟹壳进行壳聚糖工业化生产。

1977年第一届几丁质、几丁聚糖国际会议在美国休斯顿举行。

1981年日本几丁质、几丁聚糖研究会成立。

1982年第二届几丁质、几丁聚糖国际会议在日本札幌举行。日本政府制定10年规划动用13所大学耗资60亿日元开展甲壳素制造和对人体保健的多项研究,还有22家企业从事商品化生产或应用开发,年产量700多吨。松永亮博士首先应用于临床,病例多达12000例以上。

1991年欧美日等国际学术界把几丁聚糖(壳聚糖)确定为第六生命要素。

1992年欧洲几丁质研究会成立,并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

1996年日本生产出高纯度达93.66%的几丁聚糖。低分子量7000~8000的含量99.8%的针剂癌转移抑制剂申报药品级,成为保健食品跃升为药品的先例。日本产品“救多善”由香港经销并在中国大陆销售;

1995 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及欧共体(EC)批准本品生产。美国“美迪克生命要素”等产品也通过港澳在中国营销。波兰、印度等国也分别用虾蟹壳生产少量的甲壳素;

1997年第七届甲壳素、壳聚糖国际会议在法国里昂举行。

1997年进口甲壳素保健品由卫生部批准正式引入中国。

近20几年国际上研究成果累累。从最初生产壳聚糖作为一般的污水处理剂转变到高附加值的新材料、新产品,并在医学、医药、生物工程、食品、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目前获得专利产品达上百种,诸如:手术缝合线、人造肾膜、避孕润滑剂、抗凝血药剂、食品防腐保鲜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固定化载体、亲和吸附剂载体、离子交换剂、染料固定剂、照相底片、防火衣、液晶等。

作为一种安全的生物刺激素,壳寡糖在农业领域用途十分广泛,可显著提高农产品品质。壳寡糖凭借其在农业上强大的功能性、广谱的抗菌性,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特别是其在植物免疫及抗逆性能、抑制线虫上的优异效果,更是获得了诸多肥料厂家及水溶肥厂家的青睐,相于甲壳素,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2930.html